本来对命理玄说并不怎么上心的萧曹,自师宣素离世后,渐渐有了些想法。今日他又听说李长庚要出海求道,明里虽然不说什么,一个人坐到屋子里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有些唏嘘。
凭案而坐,当窗就是那株四季常绿的龙眼树。
庭树不知人去尽,春来还发旧时花。
此情此景,淋漓尽致。
萧曹心有戚戚,提笔写了“去留”两字,摸出一块上山时买来的石头,拓在上面;又掏出小刀,一笔一划地认真镂刻。
心有所想,意有所指。不知不觉中,山下那老头儿讲解的运刀之法,萧曹已悄然通了三四分。等横着刻完所有笔画,只剩去字当头的一竖时,萧曹按单刀法的要领,将石头一转,握刀往怀里冲刀而下,竟是从未有过的意气圆满。
一刀划过,不惟磨得光滑的石头上出现一道气势凝重的刻痕,石头下的桌子,桌子下的青石地板,都跟着被“一刀两断”。
萧曹还没反应过来,桌子当先断成两截;他起身,脚下的青条石断成两截。
再看手里的石头,只有一道刻痕,并不曾断裂。
原来是劲气透石而过所致。
古人有“力透纸背”、“入木三分”的说法,与这隔山打牛的刀气比起来,倒是差得远了。
于武道饱受李长庚熏陶的萧曹略作思量,立即明白其中关窍,不由感叹自己走了狗屎运。
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,武道大抵也是如此。凡物遇不平则鸣,凡人遇不平则砥砺,渐而心境开阔,修为方能精进。正如他才打算用小巧入微的办法磨练武技,就已经偶借心中不平之气,误打误撞出一招玄妙至极的刀法。
萧曹思来想去,给这一刀起名“去留”。
生死之际,去留也只是一刀而已。
有得必有失,有此一刀,盖因失去一物。一去一留,道理平衡。
像这样因缘际会的好事,百年难遇,萧曹也不奢望能再来一次。只不过篆刻的兴致就此被打断,他只好收了刻到一半的石头跟刀具,去院子里打拳,同时暗暗反思这新得的一式“去留”。
古往今来,各行各业,对于师父的作用,都可以用一句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”来解释。但若要较真起来,师父与师父可是大有不同,领进去的那道门自然也有深浅之别。李长庚无疑将萧曹带进了一道极深的大门,并且还为他打开了剩下的几道门,就等他自己一一走进去。
以李长庚的胸中所学,哪怕时至今日,也断然不会出现教无可教的情形。但高明的师父都懂得教到什么程度就可以,多了,反而不好。就像不到四印境断然不能掌握的符箓术,李长庚只挑最根本的东西去讲,至于怎么施展,则需要萧曹到时自己去体会。对于萧曹提到的那株雷击枣木,他倒是给了一些建议,甚至亲自出手画了一道雷符。
第十四章 去留(第 1/2 页)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